教育的真意:
讓我們知道如何觀察世界
讓我們知道如何開懷大笑 - Richard P. Feynman
最近買了一本 "費曼手札" , 看到一個諾貝爾獎得主對於教育和科學研究的熱愛
哈尼在台灣念博士的經歷還有現在在米國的環境薰陶
對於美國與台灣的研究心態和教育的影響更是有深刻的感觸...
台灣的教育問題關係著台灣的競爭力...
這個影響是很深遠的
工作了七八年, 對於工作環境應變或是問題的解析, 有很多種手法,
但是最重要的是手法背後的觀念是否正確.
我不是要撻伐教育體系規劃的問題,
只想從工作觀點,還有和哈尼討論的心得發發牢騷
台灣現象(1) -- 不准失敗
父母親對於孩子的期望是什麼?
有讓自己快樂的能力? 還是背負著望子成龍的壓力?
我常常聽到台灣的大人在教小朋友的時候, 擔心小朋友會跌倒,
一種是死不放手地拉著, 一種是叮嚀這個叮嚀那個
結果小孩子根本沒有跌倒的機會, 也沒有嘗試自己爬起來的感覺
記得小時候如果走路跌倒, 旁邊的小朋友一定是一群人指著你笑,
然後父母親會不好意思的拖著小朋友起來,
一邊念說怎麼不小心,衣服都髒了, 你看別的小朋友都在笑你
小朋友可能還沒辦法理解為什麼會跌倒,心理卻馬上感受到父母親的 "羞愧"
漸漸地就覺得跌倒是一件丟人的事...
尤其是天資聰穎有機會受更好教育的人,
更是被保護得像是溫室裡的花朵, 沒有接受失敗的勇氣
這些人將來掌握了台灣大部分的資源,
卻為了彌補他不認錯的心態浪費了更多的資源
在台灣, 跌倒或是不知道 = 丟臉
所以不懂的要裝懂, 犯錯要掩飾, 沒讀書只好作弊,
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就在這種錯誤的扭曲之下, 變得很病態
這點從新聞媒體的報導模式就可以看得出來
即使是一丁點的小錯誤, 媒體可以把你祖宗八代挖出來檢視
民眾跟著起舞, 對著不相干的事情責罵批評
那麼那些公眾人物又如何願意誠實面對自己曾經犯的錯誤呢?
哈尼說, 在學校也是, 老師只要看結果, 不管你的過程
這就很詭異了, 學校是求知的地方, "不知道" 應該是很正常的事情
結果一堆人為了怕錯,挑一些沒意義不會被挑戰的題目在做研究
不然就是抹滅掉可能還有疑慮的數字, 盡是報一些不關痛癢的結果
除了這篇研究可能沒有什麼代表意義之外
也很可能抹煞了從異常中找出新觀念的機會
台灣的教育變成不做不錯, 不懂反省, 原地踏步. 很可惜
台灣現象(2) -- 學位至上
另一個現象是大家都在拼學位, 很少人在求新知.
工作了七八年, 能體認到台灣企業界對於人才的需求就是以"學歷"掛帥
滿街隨便撞一個都是大學生, 碩士. 可是這些人有多少內涵就不一定了
我相信經過了教育或是取得學位的考驗, 這些人有他們一定的技術
但是他們對於解決問題的方法,還有對於做人處世的態度是不是適當
也是有待商榷
很多教育的經費花在高階教育上, 但是這些人在修碩士博士的時候
是抱著什麼樣的心態呢?
如果只是想要拿學歷, 會不會就挑一些容易過關的東西
花了大把國家的鈔票,做一些對於社會或是人類沒有意義的研究,
只是成就了個人的學位, 卻無助於改善生活
如果大家都是以學位至上, 那就很難想要有什麼創新了...
長久下來,資源的損耗和競爭力的退化是很可怕的
當時我自己在唸書的時候,也是這般的鄉愿, 不知道要做什麼題目
在懵懂之中和老師訂出方向, 所謂的研究只是按部就班的解決問題而已
兩年的訓練讓自己有機會磨練 "解決問題" 的方法
但是對於研究的本身意義, 我自己都講不出來...
更甚者, 現在的學生可能連解決問題的心態都不一定能參透...
(當然我只是說一個普遍狀況啦...還是有人相當認真的呢...)
工作久了, 老闆最常說
"不要提出問題, 請告訴我方法"
找出自己的"熱情與動機"吧!
科學研究是這樣, 有適當的動機, 才會有持續的熱情和創造力去找出解決的辦法
確認自己的動機和熱情, 才能有往下的耐力和動力
這些東西的培養都要從學校, 生活的教育開始...
錯誤跟失敗是必然的, 不知道也是正常的...
只有虛心接受自己的無知, 才能吸收到更多的知識
當然很多人還是很守本分的,
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力量,
在自己的崗位上,堅持著簡單的熱情,
一定可以有所改變的呦!!
^_^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